2018年半年報披露 我國醫藥行業面臨重銷售輕研發之殤
來源:本站 作者:匿名 發布:2018/8/22 點擊:813
近期,上市公司相繼披露2018年半年報。但是根據已經披露半年報的48家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,重銷售、輕研發成為醫藥板塊公司的通病。
其中,多家企業的銷售費用甚至占據了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的半數以上,而同時期的研發投入占比均不足20%。對此,有專家表示,在現有的市場生態環境下,企業必然會選擇較為簡單的方式獲取回報,即增加銷售投入,但長此以往,將嚴重制約醫藥行業的創新和長遠發展。
據了解,一直以來,國內藥企注重短期利益,競相通過資本手段增強實力,加劇了行業重銷售,輕研發的現狀。有分析認為:"研發是長期投入,而且回報非常不確定,不像投入到渠道和市場上可以立竿見影。這就造成中國藥企長期沒有優質的創新藥,從而在與外資的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。雖然價格會是一個較大的優勢,特別是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之后的仿藥會占據一定的市場,但創新藥的匱乏造成了明星產品的缺乏,長期肯定不利于中國的醫藥工業。"
據了解,我國我國在創新藥研發投入方面,除了財務的投入欠缺以外,人才激勵機制、高校人才培養方式和評價方式等的缺乏,也是影響醫藥產業創新的重要因素。
目前,我國創新藥比例仍占少數。有數據顯示,2001-2016年美國批準上市433個新藥,在中國上市的只有133個,占30.7%。而在近10年在我國上市的29個典型新藥,上市時間也比歐美晚幾年。
創新拉動下的產業發展,才能適應國際大環境和市場競爭,也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必需。業內呼吁,希望過于膨脹的銷售推廣費用能夠控制,多一些研發的投入,少一些神藥的仿制生產,真正以專業和責任捍衛群眾用藥安全,來為人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。
創新藥對于收入的拉動不言而喻,高額的研發投入意味著長遠回報,F在國家政策也積極鼓勵藥品創新。如2008年,按照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(2006—2020年)》,“重大新藥創制”科技重大專項啟動。
據悉,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做了十年,已立項2805個,已安排中央財政投入155.01億元。其主要投入到五個方面,一是創新藥物,二是大品種改制改造,三是平臺建設,四是孵化基地,五是關鍵技術。從2008年到2018年,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已立項2805個,已安排中央財政投入155.01億元。
隨著政策的鼓勵的加大,現在各家公司也紛紛在創新藥領域布局,但藥品創新是需要較長時間的,所以真正的成果還是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。
對于醫藥創新,有業內建議:一、構建良好創新生態;二、大力發展人無我有的核心技術;三、新藥創制專項基金可以投在前瞻性、顛覆性的基礎研究上;四、實行研發項目經理負責制,增強項目負責人自主權;五、采取措施刺激專利成果轉化,提高成果轉化效率。